从前,有一位乐士能演奏许多美妙的乐曲,常常被人请去演奏,很受欢迎。有一次,他被一位大富翁请到府中表演,优美的音乐令富翁心旷神怡。富翁很高兴,对乐师说:“如果你能照今天的曲目演奏下去,昼夜不息,我可以送给你百亩良田。”
乐师毫不介意,反问富翁:“若我能一直演奏下去,你能听下去吗?”富翁以为乐师不敢接受这个苛刻的条件,便答到:“只要你演奏,我就可以听下去。”
于是,乐师开始演奏起来,三天三夜未曾停息,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着那首优美的曲子。到了第四天富翁实在受不了了。现在他听着这支曲子,再也感受不到那优美的旋律,只觉得令人烦躁。第五天,他终于认输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过”,再好的东西让你天天吃,你也会倒胃口。聪明的厨师会把菜的分量控制得恰到好处。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把握好度。说服别人也是如此。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就要以符合对方的“口味”为出发点,把道理讲得绘声绘色、情趣盎然。因为只有美妙的语言才能吸引我们的说服对象去深入理解其内涵。
啰嗦的话往往令人反感,但有些人生怕对方听不懂,翻来覆去地讲同一个道理,结果却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应因人而异,针对实际把握要讲的内容。否则,就会“事”极必反。
让我们看个例子吧:
一天早上,小高上班快要迟到。于是,骑了自行车就赶着去单位。一路上,他闯了好几个红灯。不过,恰好那些路口都没有交警,而且车辆也不多,他暗自庆幸。仍旧拼命地蹬着自行车。
又是一个路口,快到跟前时红灯亮了,他像之前一样,要闯过去。可这次,运气没有那么好,交警过来了,并命令他停下。
交警严厉地说:“没看到红灯吗?你知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
小高自认为做错了事,于是主动认错说:“对不起,交警同志,我急着赶时间,是我不对,下次一定注意。”
交警说:“以后?还想有以后?你知道如果出了交通事故,不但影响交通,而且事故双方都会受损失吗?”
交警喋喋不休地反复地说着小高的不是。
小高眼看着时间一分分地过去,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上班的时间马上就到了。但交警还在说着交通事故的严重危害。小高心里不时地暗暗祈祷着:放我一马吧,求求你了。况且我平时也是很遵守交通规则的,今天只是情况特殊而已。
眼看上班时间就到了,再不走真得迟到了,于是,小高对交警说:“同志,我马上就要迟到了,您就让我走吧!我保证以后不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保证!求求你了!”
小高想,跟交警说了半天,也该让他走了,况且自己的认错态度也够端正的了。但是,他错了。交警说:“现在知道着急了,出了交通事故更走不了,那就不急了?”
小高不说话了,低着头,继续听着交警的批评教育。上班时间都过了几分钟了,奖金是扣定了。交警还在没完没了地说着,小高实在忍不住了,对交警说:“你说完了吧,我已经知道错误并保证以后不犯了,你还想怎么样?反正我已经迟到了,你没说够就继续说吧,我奉陪到底。今天就不走了。”
交警听了小高的话,更加生气,认为小高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于是,又说了一些批评的话,此时的小高哪里还听得进他的话,开始反驳了。就这样,两人争执了起来,引来了无数的人围观。人们听了一会儿,知道了情况后,竟然都说是交警不对。
说服他人的确得把握住事情的分寸,本来交警教育几句,小高就能听进去,但他不顾事情的特殊性,没完没了地批评小高,当然会让小高心里不舒服,觉得他是个不近情理的人。于是,也就会发生这场本来可以避免的冲突。
所以,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为了我们前期的说服工作不白费,我们就应该把握说话的尺度,觉得对方已经被说服后,就要见好就收,停止反复的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