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描述
【招聘岗位】:科研助理【学历和研究方向】:硕士;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工作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是专门从事生物医药与功能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研究的高水平科研机构。研究院围绕海洋药物合成、化学生物学、功能材料等研发领域设立以下三个研究中心:(1)海洋天然产物合成研究中心(2)药物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3)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药物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深圳市科创委重点实验室提升项目、企业研究项目等2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研究方向:(1)代谢性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及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针对化学性肝损伤治疗药物匮乏的现状,从天然成分中筛选出具有良好抗化学性肝损伤的化合物单体成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虚拟筛选和结构优化研究,发现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2)T细胞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及其选择性调控;基于小分子化合物作用特点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实现从新的角度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或生物分子事件、进而研制新型药物的目标。(3)复杂体系中药物前处理分析新方法及质谱超灵敏定性定量研究;基于蛋白质组学、脂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与分析新技术,进而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药物评价。科研助理招聘[任职要求]1. 已获得药理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分析学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或本科毕业工作三年(含)以上,有优秀的实验和理论背景;2. 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口头和书面的沟通能力;3. 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科学态度、身体健康、吃苦耐劳、能胜任岗位的工作要求;4. 发表过较高水平论文(SCI收录)者优先。[招聘人数]3人综合年薪13万~17万1. 五险一金及我单位同类职工相应福利待遇;2. 优秀者,可优先推送至合作单位读博;3. 工作期间,享受本单位对科研立项、著作、论文、成果专利等奖励。[应聘材料]1. 个人简历;2.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3. 论文清单、代表作全文及取得的相关成果资料;4. 其它能够说明科研能力的相关资料。[应聘程序]1. 先将上述材料发到指定邮箱;2. 经过初筛后需进行面试;在面试期间,应聘人员可了解课题组的科研情况,不方便来深面试人员可以采用视频面试方式。[联系方式]联系人:李老师
企业介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创建,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建校以来,深职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2019年10月,深职院获得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档建设单位。一、智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暨“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实验室”,由深职院与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智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是深职院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智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载体。研究院立足于智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围绕“智能+”,将引进高端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顾问团队,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同时,注重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形成产学研用的健康生态,为中国制造迈向智能时代做出重要贡献。 智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设智能运动体研究室、制造过程智能决策研究室、智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室、标准化研究中心及综合办公室;研究院领导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注重新进人员的科研学术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结构,目前形成了一支由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未来3年,研究院将形成由15-20位优秀全职特聘教授/副教授,10位左右享有国际盛誉的柔性引进教授,30-40名博士后、研究助理、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人员组成的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二、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聚焦智能装备基础制造工艺、智能装备共性前沿技术、智能装备系统集成及研发等领域,开展面向产业应用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建成业内较高水平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基地与行业服务中心。研究院主要以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工艺知识与决策技术、面向3C行业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的设计及研发、共性前沿关键技术研究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先进制造为突破口,以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为支撑,以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人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为粤港澳大湾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研究院拥有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知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设有共性前沿技术实验室、智能制造工艺技术、智能传感与运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与应用技术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10余名,3年内将建成一支由国内外知名柔性引进专家、全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组成50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