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是一种柔性的绿色的劳动争议处理方式。近日,荆州市劳动人事仲裁院成功调解一起40人劳动争议集体纠纷案件。劳动者黄某等40人在本市某学校工作近10年,因学校机构调整,需解除劳动关系,黄某等与学校就经济补偿、社保补偿等问题协商未果,遂提起劳动仲裁。案件受理后,仲裁院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案前调解工作,详细了解案件情况,理清案件脉络,掌握争议焦点,通过不断释法说理,分析利弊及法律后果后,终于促使双方在申请仲裁3天后达成一致意见,双方握手言和,签订调解协议。
该案为荆州市劳动人事仲裁院为民服务办实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面对近年来市场经济下行,劳资纠纷突出等问题,荆州仲裁切实以“调解”为抓手,依托市、县、乡、社区(村)四级调解平台高效开展调解工作,始终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优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分级诊疗”繁简分流。拓宽调解渠道,进一步延伸调解触角,积极将调解组织向基层延伸,在基层人社服务中心、工业园区、规模企业中广泛建立调解组织1120个,树立金牌调解组织10个,合理引导当事人就近就地选择维权渠道,对案件标的较小、案情较为简单的小微纠纷,实现有效分流,不出乡镇、不出企业解决问题。2022年上半年,全市通过基层调解组织共化解劳动争议323件,同比增加116件,增长幅度达到56%。
“联动联调”提质增效。坚持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切入点,按照共享、集约、实用原则,充分发挥专职调解员、社会力量、律师等作用,有机整合仲裁、法院、工会、司法、综治、信访等部门力量,形成仲裁调解、行政调解、工会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五调联动”,实现劳动争议“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形成了“1+1>2”有机融合的倍增效应。
“上门问诊”源头管控。始终把“重源头、强预防”作为工作重点,联合企联、工商联等部门,持之以恒抓预防。今年来,市劳动人事仲裁院把企业劳动用工合规性指导与服务作为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进企业、上工地、走社区,为劳资双方提供精准的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积极做好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用工管理水平。
“优化队伍”强基固本。为进一步提升调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2022年,全市仲裁机构不断发掘劳动争议调解能手,开展了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资格培训,省人社厅为考核合格的50名从事调解工作人员颁发了专职调解员证书,同时,各地聘请了200名兼职调解员,为劳动仲裁调解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增强了调解的规范化和公信力,提高仲裁案件的调解成功率。2022年上半年,全市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527件,结案率达到96.02%,同比增长20.62%,调解成功率达到78.53%,同比增长9.86%,两项指标完成情况在全省领先,且好于所有历史同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