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如果长时间做事,就会感觉到烦躁不安,没有动力,看见什么都不得劲,却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美国当今商界战略管理地领路人彼得德鲁克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能源的缺失。
在职场上,如果你对自己只有时间管理,那只会让自己成为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如果你忽视了对自己的能量补给,那你的心理在与别人谈话、相处时,肯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用传统的思维来看,人们经常会忽略自己的心理变化,只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却不知道这种生活方式,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差。
在职场上,我们在自己没有出现能量垫付的情况下,如何自己激励自己呢?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四点。
一、凡是不利于自己的措辞,都用其他代名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自己能量满满,就必须减少负面与无意的刺激性措辞,甚至根本不用这种措辞,这样才能更好地赢得别人的好
例如:我们看到有人提心吊胆或者开口闭口说自己很不幸,或自己失败的时候,我们经常都会这样劝他,车到山前必有路、少说为妙,或者说他乌鸦嘴。
如果我们碰到别人忌讳的事情和名词,我们一般都会有他人能明白的其他名词一带而过,这样就能很自然的把种尴尬、不愉快的气氛摆脱掉。
二、暂时不谈,可以医好懒言症
在生活工作中,总有一些人做起事来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给人一种不干净利落的状态。当你问他原由时,他们可能还会这样说,“哎呀!没仔细想,也没什么影响,凑活过去就可以了!”这种态度做事基本都没有完全解决事情的动力。
斯宾诺莎说:“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弗洛姆说:“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
为了能顺利地使问题得到解决,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根据人们解决问题的态度,可以把人分为行动型和熟练型。
行动型的人,一般做事都比较敏捷,但遗憾的是他们犯错的机会也相应很高,所以出错率高。
舒适型的人,做事比较慢,思考的多,所以他们的出错机会少。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种人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学习暂时搁置的技术,吸取两者的长处,让每件事情都有轻重之分,从而能让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
三、丧失斗志的口语习惯,少用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不顺利时,一般人都会这样说,“反正我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一般会这样说的人,大多都在事情没有开始时就认为自己不行,努力是白费的。他们在心里主动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了,甘拜下风。
一般的,一旦让人丧气的话说出来,你本来可能做好的事情也会做不好。因为一开始的假设,其条件就是没办法、不得意的话,这就表示自己要放弃努力、停止思考的意思。
这种信息一旦在头脑中产生,也就相当于自己就给自己一个妥协的理由,就在自己的思想上下了一个禁锢,使自己无法向外踏出一步,将自己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停止不前的框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