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过部分家长,很早就准备填志愿的工作。有的家长,甚至想以模拟考试成绩,确定目标高校。
我是很不推荐的。有几点原因。
原因一、学生是填志愿的主体
家长和专业咨询师为主导。大学是孩子自己上的,家长和咨询师,都不应该越俎代庖。
高中毕业,孩子也成年或接近成年,需要自己参与重大决策了。不能当“妈宝男”、“爸宝女”。
当然,也遇到过个别家长,说自己孩子很有主见。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不是要孩子独断,孩子对社会的认识毕竟很欠缺,对自我的认识也不足。
原因二、高考任务艰巨
家长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给孩子做好后勤工作,就差不多了。
家长自己的情绪也要好,过得开心,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会传导给孩子。
原因三、推荐:越临近高考,越不要有太明确的目标大学
可以定个大学范围,比如争取上211高校。
去年遇到一个学生,平时考试都能稳定进入目标大学,最后也确实考上了,但专业很不理想。原因就是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考试时手发抖、手流汗。
原因四、提前确定志愿,对高考弊大于利
认识一位家长,孩子高考前,天天看志愿填报信息,结果高考前夕,每天和孩子聊志愿选择到凌晨一两点,对孩子的高考有弊无利。
实在想准备,怎么办?
可以适当听一点网络的课程,看点抖音视频。
但是,网络的内容,一是难辨真假,二是不乏炒作的内容,三是不够系统。可以作为适当的知识补充,注意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