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
的正确认知
认知一
填报志愿才是真正的高考
首先关于高考,家长和同学应该建立一个关键的认知,那就是高考成绩放榜不是高考的结束,而是高考的开始,填报志愿才是高考的结束。
高考取得的成绩事实上并不能决定最后的大学入学情况。填报志愿的策略与技巧才更为关键。如果说高考考试是在考核广大莘莘学子的学习能力与应试能力的话,高考填报志愿则是在考验家长们关于子女学业生涯与职业生涯发展的认知和策划能力。所以,在现实生活里,所谓高考,早已成为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家长关于子女生涯规划能力的双重考验。家长如果缺乏子女生涯规划方面的意识与能力的话,这一场高考也许就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与眼界的不足而让孩子十余年寒窗苦读的努力付诸东流。
认知二
考上大学不是终点,
大学生活是生涯的起点
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各地高考的水涨船高,以及各种补课提分机构的焦虑贩卖,让高考在学生和家长的心智里建立了一个误区的认识。那就是从孩子进入小学开始,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学校老师、家长、补课机构、甚至是面对高考的同学之间所建立和传递的信息情绪都是高上大学即人生巅峰的认识。笔者在大学担任教授的17年时间里,亲身感受到的是广大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在入学的前两年普遍出现一种学业荒废的状态。他们的内心都有一种人生巅峰目标已经完成,对母校、家长已经有了交代。甚至最近这些年在考生人群里把高考乃至研究生考试结束称作“上岸”的说法。可见广大学生心中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误解。
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联合研究中发现,人类最佳学习并实现学以致用的知识转化的黄金期就是19-26岁期间,这正好是大学学习的时期。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同学们对广博世界的热情并产生未来要投身在哪种生活方式和事业领域的目标感。而同学们进入到自己内心志向的大学并在心之所向的专业开展与生涯发展紧密相关的研究学习,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可造之材。
然而我们当下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状态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树立了考上大学即巅峰的目标。至于专业和未来的生涯发展则基本上没有考虑。在最佳学习并产生转化成就的大学黄金时光里,他们不知所谓的虚度着时光。然后在毕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四年大学时光似乎什么都没有学,即便学了专业知识也与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向南辕北辙,于是再次选择考试升学攻读研究生。而在基础教育阶段造就的关于“考试”的目标认知再一次出现,让同学们将考上研究生作为又一次“上岸”。事实上这不过是重蹈大学本科不知所谓的覆辙而已。过去存在一种毕业即失业的说法,而如今则成为入学即失学的状态。
因此,提早建立关于生涯发展的目标感,并以目标感为指向开展大学专业的选择,然后为此努力奋斗学业才是应对高考的正确日常。
认知三
填报志愿不要单一依赖技术党
因为广大考生和家长都把高考作为人生目标里程碑,这就让高考填报志愿成为了一个可以被技术操控的活计。根据个人成绩、区域排名、省级排名结合大学排名、专业排名、生源录取排名等出现了一系列的职能数据综合算法。应用这些算法的结果则可以确保志愿填报肯定会被一所大学录取。然而接到录取通知书是一回事,步入大学校门开展4年的学习生活又是另一回事。如果在高考这件事上我们没有关于未来生涯发展的眼界和意识的话,单纯的采用技术党的方式,通过精确的计算报考志愿,得到录取通知书,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喜悦,但接踵而至的则是大学4年枯燥乏味,不知所谓的生活时光。这也是笔者在实际大学教学生涯里每年都会看到的新生状况。
普遍的新生都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关于自己未来生活与事业发展的迷茫与困惑。而此时家长们则往往采取劝说孩子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好歹把大学读完,拿到文凭再说这样的态度去宽慰孩子。要知道,这种态度和方法对于处在迷茫困惑状态中的大学生而言是无效的。毕竟他们已经20岁了,发展出了成熟的独立意识,关于自我生涯发展应该怎样的人生议题已经有了务实的思考。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必须在接下来的某个时刻完成自己成为“成年人”的蜕变,但同时他们又不知道要如何采取行动完成这个变化。他们非常渴望那些具备生活经验与智慧的长辈给与自己指导和建议。而此时他们得到的从家长方面的建议确实“坚持一下,拿个文凭再说。”的劝慰。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被“卡壳”的状态。此时他们心中对于曾经帮助他们获得录取通知书的“技术党”应该只有满满的抱怨吧。
科学有效的高考
志愿填报三步骤
第一步
尽早确定人格天赋
与专业成就取向
大学的学习生活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普及与应试能力培育。学生是在自己心仪的专业接受专业领域的学术教育。因此,如果在填报志愿之前就可以确定自己向往的专业方向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认知心理学介入教育实践的研究中发现,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的生涯发展天赋。这些天赋蕴藏在人格因素当中,比如一个目标感强烈,渴望通过每个目标的达成而获得成就感,并因此得到身边人的赞许与社会尊重的人格,就会非常适合在项目攻关性质以及策划创意类的专业领域取得发展成就;而一个对身边环境充满敏锐的觉察力,并可以准确生动的表达这些被自己捕捉到的情绪情感的人格,就会非常适合在人文艺术创作的领域有所建树。
因此,家长和同学们有必要及早了解到自己的人格属性以及在这些属性中蕴藏的专业成就天赋取向是什么。自己的人格天赋取向就是生涯发展的目标感,更是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与进取心的心理动力。一旦锚定人格天赋取向,对于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发展取向就会产生一份确知和信念。据此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才是最合理与科学的选择依据。
既然大学生活是生涯发展的起点,那么就让高考填报志愿成为进入美好大学学习生活时光的起跑线。
第二步
填报志愿的正确逻辑思路:
“确定专业、搜集院校
确定城市”
学习这件事从本质上说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性天生就是趋利避害,选择舒适的感受是我们人性中最朴实的反射。而学习则充满了枯燥,这当然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而战胜学习枯燥感的最有效动力就是内心的热爱。因此,在填报志愿这件事上,被科学实践验证最有效且正确思维逻辑就是先确定学生热爱的专业领域,这份热爱一定是与人格天赋与成就取向相吻合的。之后开始收集所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大学院校信息;最后再次根据学生的人格天赋和对未来生涯发展的趋向来选择大学四年时光所要身处的城市。这样对于专业、大学和城市就有了非常清晰的志愿范围。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目标感是一个人持续保持进取的核心动力。而目标感是关于“我要在哪里生活?我要投身的事业是什么?我要和怎样的组成家庭?”这三个人生议题的趋向回答。如果说高考是决定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的话,那么它一定是关于上述三个问题的一次至关重要的生涯发展选择。
遵循“确定专业-收集院校-选择城市”的逻辑步骤,可以有效的为生涯发展的目标规划清晰的路径。试想,大学4年,我们在自己热爱的专业(也是未来要投身的事业方向)研习,4年积累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则成为自己接下来在这个城市安身立命的保障;在接下来的城市生活里发展出自己的爱人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才是一次有效的高考志愿填报带来的效果。而与之相反,则带来了至少4年枯燥乏味的大学生活,青春也许就在这样的乏味中被荒废了。
第三步
技术保障万无一失
技术党在当下这个内卷严重的社会环境中是必须存在的手段。但这个手段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事上一定是最后一步要去使用的。在锚定了人格天赋,确定了专业,圈选了院校范围,选了心仪的城市之后,就要使用技术算法结合自己的成绩填报符合上述范畴的院校。技术手段为得到录取通知书做了最后的保障。而第一步与第二步则为生涯发展的未来生活奠定了充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