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志愿实际上是考生与院校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
(一)考生通过填报志愿,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愿望。
1.把志愿纳入到志愿表中,意味着考生已经做好了接受被其中任何一个志愿录取的心理准备;
2.考生对排在前面的志愿的接受程度或期望值要大于排在后面的志愿。
(二)高校以考生填报的志愿为依据进行录取。
1.只有填报了志愿,才有被这个志愿录取的可能;
2.通常情况下,高校只录取符合志愿填报要求的考生,考生一定注意志愿的填报要求,规避滑档、退档风险;
3.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投档(录取)规则,其本质都是按成绩高低的顺序录取。
二、控制录取结果是报志愿的核心工作。
(一)报志愿要有明确的志愿诉求。
1.志愿诉求可以是希望被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院校录取;
2.志愿诉求还可以是不被被特定的专业或院校录取;
3.志愿诉求越明确,越具体,实现诉求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通过选择志愿来实现志愿诉求。
1.选择一定数量的符合自己志愿诉求的志愿;
2.评估被所选志愿录取的录取概率;
3.通过控制各梯度志愿的数量来控制录取结果。
(三)通过志愿排序来控制录取结果。
1.志愿排序实质上录取优先权的排序。考生会被第一个符合条件的志愿录取;
2.排在前面的志愿不一定是参照分数高的志愿,但一定要是更符合自己志愿诉求的志愿;
3.不同的志愿排序可能会有不同的录取结果;
4.通过调整志愿顺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录取结果。
三、志愿规划是报志愿最重要的一环。
(一)志愿规划是给自己的未来选方向。
1.没有方向,你的志愿怎么报都有可能是错的;
2.方向错了,会让你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大打折扣;
3.发展的方向会有很多个,但其中只能有一个是最适合你,志愿规划就是要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方向。
(二)志愿规划是在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途径。
1.考生被特定特定“专业+院校”录取,就意味着你选择了特定的发展途径;
2.不同的发展途径,考生的发展难度及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也会不同;
3.做志愿规划,就是在设计一个能让自己“发展的难度更小一点,发展层次更高一点”的发展途径。
(三)通过志愿规划,为自己设计美好未来。
1.高考是“三分考,七分报”。考得好只能说让你有能被更多“志愿”录取可能,报得好,才能让你被最适合你的那个志愿录取;
2.没有规划,最大的可能是:你都不知道哪个志愿是适合你,更谈不上报得好与坏;
3.不做志愿规划,很可能在您做志愿决定时:举棋不定、焦头烂额、人云亦云、不知所措、错失良机;
4.志愿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考生了解自己,了解院校和专业,了解志愿规则,了解志愿填报程序的过程,同时志愿规划还是一个考生为自己将来发展做打算的过程,考生要通过志愿规划为自己设计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