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就要高考了,忍不住让人发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感慨。
有人说高考是"七分考三分报",还有人说应该是"三分考七分报"。
我倒是觉得"三分考七分报"这个说法太夸张,因为分数毕竟摆在那里,也不可能以一个极低的分数上顶尖大学吧(正常情况下)?毕竟"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嘛。
但是"七分考三分报"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可能的,以这句话来说明填报志愿的重要性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在填报志愿前除了高考填报的规则要弄明白,要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高考分数,被理想的高校录取,还需要注意一些填报的原则,不要轻易被"忽悠"了。
传统的"天坑"专业就是大家熟知的生、化、环、材。为什么称它们为"天坑"?其实这是从就业率、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综合来看待的。
比如化学专业工作环境差、危险系数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当老师、考公务员的人数不在少数;
还有生物制药,当初选择"生物制药"的学生有多少是被这个"高大上"的名字给忽悠进来的?学完后才发现这个专业与"医生"毫无关系。
这个专业中大家认为比较好的出路就是去科研单位搞研发,但还得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尖子生,因为毕竟没有那么多的岗位在"虚位以待"。
否则或者做销售,或者转行做其它工作,因此找到的工作却"专业不对口"也就成了这个专业毕业生最常见的状态。
因此如果高考分数有限,那么还是不要纯粹地去追求"名校光环"。
宁愿学校层次降低一个档次,但专业选择有余地,以就业为导向选择专业,也不要选择名校里的天坑专业。
但是,如果自己已经打算毕业后考公务员或者走调招生,那么高校层次比专业更重要。这个时候要选择更高层次的高校,哪怕是"夕阳产业"的专业也无所谓。因为相对于专业,高校的"身份"对你而言更重要,"985"或者"211"毕业生才是你所需要的标签。
一般来说,"定向"生是国家对于教育落后地区的一项优惠政策,也是为了给更多在此地区的学生一个上大学的机会。
但是,如果你虽然符合这个条件,但成绩优异的话,就不要轻易去选择"定向"。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虽然它给了机会,但是它也限制了发展。
一旦选择成为了定向生,那么毕业后就必须按照协议去定点单位工作一定的年限,一般是6年,之后才算是完成了定向的协议。
而在工作期间,工资较低,最重要的是会对读研造成影响。如果你本身就不满足于本科学历的话,那么在志愿填报就不要考虑定向,除非你对定向的单位、岗位都能接受,同时也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否则还需慎重。
同时,"定向"的专业也有限,且不能转专业,所以对于优生而言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稳定的工作,而选择它。
选择自己喜欢的难道不比这些更重要?
"转专业"是很多考生因为没有被学校录取到心仪专业后的退路。但是这条"退路"却不能保证百分之一百的"靠谱"。
我们以川大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来举例。
中国科学院大学转专业非常容易。
只要学生报名,就可以自由转换。
为什么这所高校转专业这么容易?主要是因为中科院大学体量相对较小,因而专业少且为理工专业,同时它招收到各专业的学生分数也非常接近。
以2020年为例,中科院大学在四川8个专业的提档线,最高分与最低分只相差10分。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水平也大致相似,差异不大。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中科院大学自然也就能够做到简化转专业的门槛,学生转专业也就变得容易了起来。
但是,在川大,转专业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因为川大因为它的"大":学生数量多、专业庞杂。包括文、理、工、医等大类,录取分数线天差地别,理科最高与最低分通常会相差60分左右,加上人数众多,如果也如中科院大学那样自由转专业,不是得乱套?
所以,在川大转专业就设定了一定的门槛,比如说学生必须在转出专业中的成绩达到全年级的20%以内,才有转出的资格。同时,接纳学生的学院还有他们自己的招收条件。
比如口腔医学院,对于转专业就有一个"奇葩"要求,就是参加转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一项特长。
特长是什么不限,哪怕是变魔术都可以,但必须要有,且要展示。
当然,特长要求仅限于最后面试环节。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求太高,以华西口腔2019级为例,两年时间,转进口腔专业的学生也仅有7、8个人而已。
所以,当有的考生因为考得不是很理想,不能被心仪专业录取,但是又能够进入这个高校的提档线的时候,就想通过"转专业"而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
这个时候,你就得先打听清楚,如果这个高校转专业是容易模式,那么这个办法当然可行;但如果不是,那么你就得考虑清楚这样做到底能不能成功?如果难度很大,那么建议还是不要做此打算。
除此之外,有些家长和学生会非常依赖招生组老师,对于他们的建议或意见言听计从。
其实还是建议要有自己的主见的。
因为招生组老师的目的就是招优生,而这个优生的标准就是以之前该高校在该地区的录取位次。
高于这个位次就是他们争取的对象,所以如果当考生的位次远远高于该高校在该地区录取的平均位次时,那么这个考生就会成为该招生组老师的重点招生目标。
老师就会积极争取该生报考他们的学校,因为优生对于高校而言,更是绝好的宣传广告。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和学生可以参考招生组老师的宣传,但也需要有自己的观点,毕竟他们是在完成任务,而你们是在建设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