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猎头网-中高级人才猎头网站!服务热线:400-1801-668 好猎头   |   登录 注册

县级医院医联体建设探索与思考

添加时间:2018-02-23 09:50:23
浏览次数: 0
坚持政府主导,破除体制约束

从长远来看,真正发挥医联体作用并长期有效推进各成员单位的业务合作,重点是跨越不同管理体制和部门体制,来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组合与合理利用。从“松散型”医联体模式向“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转变,通过解决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隶属于不同政府部门、不同管理体制和不同财政预算方式问题,打破体制约束,以有效措施调动起医联体内部各级医疗机构所有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在推进体制改革过程中,关键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县级医院医联体涉及到的决策部门很多,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外,还有发展改革部门、人社保障部门、物价管理部门等,单靠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难以真正推进医联体建设。从各地经验来看,地方政府尤其是主要决策部门的高度支持和政策配套对于医联体的建设和运行至关重要。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结构性创新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及资源配置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可探索不同形式的城乡一体化结构形式。苏南发达县市因县级龙头医院规模大、服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且县域内卫生资源配置较为丰富,可构建由一所三级医院牵头组合若干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X模式。经济水平欠发达且卫生资源较为紧缺的苏中、苏北地区可构建以县市医院为龙头,乡镇医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域医共体。

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为单位,通过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实行区域集团化经营管理、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县域内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减少住院患者外流,达到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的目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是利益的共同体,如安徽率先试点建立县域医共体,新农合在医共体范围内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改革后在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收入以及减少新农合资金支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管是医联体还是医共体,都是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所谓一体化,就是要在服务体系内做到检查结果互认、药品共享,处方流动,内部双向转诊,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等一体化服务,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   

强化理事会职能,提高自主决策能力

医联体的属性地位需要进一步规范界定,需要赋予医联体理事会相应的人财物决策权力,明确其权利与义务,加快推进地域性与专业性医联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切实加强对医联体内各成员医疗机构的有效管理,提高医联体内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各成员医疗机构间既是“貌合”,更是“神合”。理事会下设管理部门,要根据职责完整高效地执行理事会做出的各项决策,落实医联体的日常事务管理。

要建立分工协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双向转诊等各项管理举措并形成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医院“产权分明、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体制,鼓励在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大胆探索,试行法人治理等新的运作模式等,激活医疗机构的创造力和发展力。

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共享和考核机制

要持续有效推进医联体各项工作,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不可或缺。同时,要切实强化对医联体工作的绩效考核,将相关工作目标及实际成效根据责权利对等原则,纳入医联体理事会及各成员医疗机构负责人的考核指标,把带动基层医院发展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财政资金配套、医农保支付等挂钩。通过制度建设,推进医联体内三级医院与各成员医疗机构目标统一、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来源:《中国医院》杂志)